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長期以來,女性一直是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進入新時代,越來越多的女科技工作者走上前臺、勇挑重擔,據統計,我省現有女科技工作者300萬,其中126人成長為國家杰青、國家優青、長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17位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她們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投身科研一線,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她們志存高遠、矢志奮斗,以巾幗不讓須眉昂揚姿態,為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貢獻巾幗智慧和力量。為進一步弘揚和傳承科學家精神,鼓勵更多女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再建新功,省文明辦、省婦聯、省科協聯合新華社、新華網、人民網、中國婦女報、新華日報、江蘇廣電等中央及省市主流媒體、有關單位啟動大型融媒體宣傳活動——“百名女科學家尋訪活動”。通過豐富的媒體視角,多元的傳播形態,走進一百位女科學家的科研一線,傾聽她們的故事,傳播她們的聲音,展示她們的風采。
人物簡介
劉艷,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研究員,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水稻室主任,從事于水稻遺傳育種和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工作。主持和參與國家、省市級項目近30余項,育成連粳15號、連粳16號、連粳17號、連粳18號、中種香糯等5個水稻新品種,創造收益1435萬元。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30多篇。2017-2018年,被列為連云港市“海燕計劃”培養人選、連云港市第五期“521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和江蘇省第五期、第六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2019年被評為連云港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寒窗苦讀 成為農學專家
1982年6月,劉艷出生于山西省高平市的一個小村莊。村莊很小,小得連個像樣的學校都沒有,唯一的一間教室里坐滿了一至五年級的孩子。他們按照年級分開坐,老師給一年級孩子上完課,就讓他們寫作業,再給二年級孩子上課,以此類推 ……就這樣,一位老師、一間教室,撐起了劉艷的小學夢。
雖然家中生活拮據,但劉艷父母絲毫沒有動搖讓女兒讀書的信念。“村子里沒有初中,更沒有高中。為了圓我的求學夢想,我的父親用盡了一個老農民能想到的所有辦法,將我送到遠房的姑姑家去上學……”說到這里,劉艷聲音哽咽。
作為農民的孩子,劉艷深知農業的不易、農民的艱辛。她勤學苦讀,只想著有一天能夠學有所成,幫助像父母一樣的廣大農民,回饋父母、回饋社會。沒有辜負父母的期待,劉艷成為村子里第一個本科生,選擇的專業是農學。本科畢業后,她又考上了碩博連讀,依然是農學專業。2009年,劉艷從南京農業大學畢業,成為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引進的第一個博士,從事水稻抗性育種方面的研究,研究領域包括品種選育、技術轉化、鹽堿地改良、種植示范和推廣等。
作為沿海城市,連云港市沿海灘涂面積較大。2010年,連云港市農科院率先建立國家首批黃淮海海水稻區域試驗基地,開展耐鹽堿水稻品種培育和鹽堿地改良技術研究,剛參加工作的劉艷是第一批參與者。為了拓展育種思路、開闊國際視野,2013年,經省農科院層層選拔,劉艷遠赴美國密西西比州州立大學研修,研究方向是水稻耐鹽機理和耐鹽水稻育種,主要針對沿海城市土壤鹽堿化問題開展耐鹽水稻種植研究。學成回國后,她繼續開展耐鹽水稻品種資源篩選和育種工作。
躬耕田野 只為“禾下乘涼”夢
連云港市農科院是袁隆平牽頭的“海水稻”研發中心的重要參與單位之一,也是參加國家首批黃淮海“海水稻”區域生產試驗的單位之一。“袁老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禾下乘涼也是我的夢想!”雖然身為科研人員,但劉艷大多數時間都在田里,授粉、選種、收種等環節都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在水稻田里實打實地耕耘。“我們南繁基地共有20多畝試驗田,在這里開展育種工作,能夠一年多種一季,縮短育種年限。地里現在有剛插秧的,有已經開花的,有已經結實的,各種狀態的水稻都有。”在田間搭建的簡陋篷子內,劉艷坐在長木條搭成的板凳上,熟練地向塑料桶內的水稻穎殼中注水,接著彈花粉。劉艷一邊忙著手里的活,一邊介紹:“我們會選擇在連云港表現比較好的,但是存在個別性狀缺陷的品種進行雜交。比如有些品種抗病性不好,我們就會選擇一個抗病性不錯的與之做雜交,后代的各個方面表現就會比較優異。成功的雜交品種就像是集合了父母所有優點的小孩。”每年4月底,劉艷從南繁基地返回連云港。5月份起,劉艷及其團隊就開始在港城各個試驗基地開展育種工作,到了6、7月份插秧季節,她幾乎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回家時泥巴已經裹滿褲腿。
經過劉艷團隊十幾年的技術攻關,連云港市有9個耐鹽堿水稻新品系進入國家、省級各類水稻區域試驗。這些水稻品種的育成,為我國沿海灘涂資源的復墾開發利用提供強力種質保障。其中,鹽田育3號、鹽田育4號和鹽田育5號分別于2021年和2023年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鹽田育”系列耐鹽水稻品種的育成,獲得了沿海種糧大戶和種業公司的廣泛關注,連云港青口鹽場、鹽城黃海農場以及市區周邊縣示范種植2000畝以上,昔日不毛地飄出濃濃稻花香。
家國情懷 傳承“糧”芯良行
“海水稻既不是種在海水里,也不是用海水澆灌,它是耐鹽耐堿水稻品種的俗稱……”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劉艷始終堅持扎根農業、服務三農。她發揮自身工作特長和專業特色,走進田間地頭開展高效種植栽培技術培訓,將科學種田的理念種在農民心中,將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的“錢袋子”。多年來,以劉艷及其團隊為主要參與人的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省市科技獎共6項,其中選育出的水稻新品種連粳15號解決了本稻區稻麥茬口銜接和播栽粗放等問題,連粳15號和連麥7號及其栽培技術在淮北地區累計推廣種植1129.37萬畝,累計增產稻(麥)5.66億公斤,增加社會經濟效益10.31億元,有力地促進了淮北稻區稻麥輪作高產穩產、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如今,劉艷的研究團隊主要由16名科技人員組成,大部分為中青年科技人員。“我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讓更多的年輕人成為實現鄉村振興道路上的新農人!”劉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