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故事我的書
葛家妹
父親愛講故事,我小時候,總會有一大幫小孩圍著父親聽故事。我很好奇,父親怎么會講那么多故事?小學五年級的一天,我在父親的床頭發現一本破舊的《山海經》,我像發現了一個寶藏,立刻沉浸在那些神奇的世界里。
正讀得起勁,忽然身后傳來一聲:“你挺喜歡看書啊。”我回頭看到褲腿挽得高高的,腳上都是泥的父親。父親滿臉歡喜:“愛看書是好事。等你看完了,我到你叔叔家再帶一些書來。”父親一邊說一邊打開一個老舊的箱子,箱子里除了兩個鼓鼓囊囊的手絹,全是書!父親摸著我的頭:“只要你們愛看書,箱子可以自由打開。”我一蹦三尺高,比過年分到香花生還高興。
每天放學后,我一完成作業就打開那個箱子,《神話故事》《三俠五義》《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還有一些書已經說不出來名字,大都是一些贊美真善美、忠貞報國、勇敢義氣的故事。現在看來,我的人生觀是受了其中一些人物影響的。父親是家中老大,那時為了幫襯家里,并沒有上過學。但他善于想辦法,通過自學認識不少字。他省吃儉用到舊書攤買書,還經常借書讀,所以肚子里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
他也希望我多讀書,成為文化人。等我上了中學,看完了箱子里的書,就催父親去叔叔家借新書。那時正農忙,父親說:“等忙完了再去,你把以前看過的再看一遍。”看著忙碌的父親,我只好拿起舊書翻看。看著看著,我竟發覺之前看得太囫圇吞棗了。比如第一次看《水滸傳》,我只注重熱鬧場面,忽略了人物形象,第二次看就關注好漢的性格、人物之間的關系,還畫了人物關系圖;第一次看《成語故事》,只是粗略了解成語的意思,第二次看學會了做筆記,了解成語內涵;第一次看《楊家將》,只關注情節的進展,第二次看我感動于楊家將忠勇愛國之心。
好書復讀,畫思維圖,抄筆記,寫感受,我養成了這些好習慣,現在依舊受益。
盼星星盼月亮,農忙完,父親從叔叔家借來了兩捆書。父親說:“這些書看完要還,有些書是你叔叔買的,還有些是你叔叔從他們學校圖書室借的。你叔叔說你現在適合讀名人傳記、經典名著和歷史故事。”我一眼看到《朝花夕拾》,迫不及待地翻開了,因為我在語文課本上剛剛學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很想再讀魯迅的文章。
我讀了三遍,做了筆記,寫了感受,真切感受到一本好書就是一個朋友、一盞明燈。《史記故事》《紅巖》《紅樓夢》《居里夫人傳》……一本本讀完,我對世界有了更多的探究。
初中三年,父親除了從叔叔家給我借書,有時還會向我們村的老師借、在舊書攤買,盡最大能力滿足我對閱讀的渴望。有一陣,我為家里貧窮而自卑,父親從叔叔家拿來一部《平凡的世界》。我含淚看完,父親和孫玉厚何其相似,憨厚、樸實、堅韌、愛家人,但是都苦于自己沒能力讓兒女們過上好日子。但孫少平兄弟倆不屈服命運,積極、踏實走好每一步,頑強地與命運抗爭。
當我讀到孫少平蜷縮在破舊的被褥里,在昏暗的光亮中讀書時,內心充滿感動,有書讀,哪怕物質再貧窮,精神世界是多么富有!師范畢業,我如愿當上了語文老師,一邊教學,一邊閱讀。
文字給我插上了思想的翅膀,滋養了我的靈魂,治愈了我的焦慮。父親雖然已經離開我們十三年了,可是他對我閱讀的引領、做人的引導一直都在,父親傳遞給我的閱讀的力量,讓我至今保持著一顆上進從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