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老輩講隔代疼,一直不甚理解,直到我有了外孫女。
所謂隔代疼指的是祖輩對孫輩的疼愛,超出自己作為父母對兒女的疼愛,有寵愛之意,也有溺愛之嫌。
辦公室有一位90后同事,她的父母出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考上師范,畢業后在家鄉做老師。同事說父親是個嚴肅的人,她從小就特別害怕他。記事起,父親很少抱她。雖然自己是獨生女,但從來沒有在父親面前撒過嬌。后來她自己也做了老師,也為人父母,才體會到父親的感受。師道尊嚴,做老師時常需要板著面孔,否則鎮不住學生,時間久了,變成了職業習慣,對待自己的孩子也比較嚴厲。女兒出生后,同事發現父親并不是自己記憶中那樣總是板著面孔,而是經常笑容滿面地帶著外孫女玩耍。在外公面前,外孫女可以“為所欲為”。
父親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女兒會忽然爬上父親腿上跳起來,讓外公跟著一起跳。外公從來沒惱過,臉上滿是笑意。女兒跟著她去超市,很乖,不給買的東西絕不要,卻經常拉著父親的手說:“外公,我們去超市吧!”回家時大包小包,零食玩具一大堆,平時她不給買的東西也買回來了。父親一手抱著外孫女,一手提著購物袋,一臉的滿足。
有人說,世上哪有隔代疼,只是看到你的孩子,讓父母想起你小時候的模樣。
我的女兒出生于1995年,那時我們生活在農村小鎮上,條件不是很好。平時上班忙碌,自己也不知道如何疼愛孩子,教育孩子的經驗大多聽過來人的,對女兒也比較嚴厲。記得女兒上幼兒園的第一年,經常賴在我的辦公桌前不愿上學。我會呵斥她,催她去幼兒園。那年冬天,女兒經常流著眼淚,背著書包被我強行送去幼兒園。稍微大一些后,她不再依戀我,每天主動上學,與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短。現在想起有些傷感。
外孫女的到來令我欣喜,先生說:“外孫女是閨女的2.0版。”暑假,我專職帶外孫女,覺得渾身是勁,腰不酸腿不疼。
網絡上有人調查,是奶奶帶好還是外婆帶好?我認為奶奶、外婆都是真心疼孩子,只是外婆帶還包含對自己女兒的愛,是把對女兒的愛和外孫的愛融合在一起,能更多地理解女兒的辛勞,家庭矛盾會相對少一些。
外孫女一歲半時,暑假來到我們家,吃喝拉撒時時處處離不開我,我從原來的“自由人”變成到哪里都帶著一個“小尾巴”。晚上,我們睡在閨女原來在家時的房間,也許那里有她熟悉的媽媽的味道,也可能是因為女兒產假期間住在那里,在她小小的記憶里,環境是熟悉的。每天睡覺前,讀幾首兒歌,唱一首歌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我問燕子為啥來……”這是一首老歌,女兒小時候只要打哈欠,抱在懷里哼唱這首歌,幾分鐘就睡著了。如今外孫女和女兒一樣,經常用這首歌哄睡她,真的有2.0版的感覺。躺在臂彎里的小人兒,讓我心醉,讓我覺得快樂是如此簡單。
隔代疼,是因為年輕時不懂得疼愛,隨著年齡的增長,想疼愛,發現孩子已經長大,他們不讓你擁抱,已經掙脫了你的臂膀、懷抱,于是你把愛轉移了,彌補那時的缺憾,滿足疼愛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