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花祖輩棲息于陽澄湖畔
皆是以湖為生的漁民
他們的命運與漁船緊緊交織
在水上世界度過漫長歲月
正是這份獨特的成長經歷
賦予了高春花對陽澄湖漁民
別具一格的生活方式
及水鄉文化的深切體會
2010年,陽澄湖圍網拆除
高春花隨之“登陸”
傳承陽澄湖漁民服飾制作技藝
漁民服飾在悄然變化
陽澄湖是太湖平原第三大淡水湖
不僅為漁民們提供了生計來源
更孕育出濃厚的水鄉文化
漁民們根據對水的深厚情感
和對身體保護的實際需求
設計出系列藍色、靛青色服飾
不僅體現了漁民們的審美追求
也展現了他們對陽澄湖的熱愛
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的高春花
對漁民服飾有著難以言喻的偏愛
“實際上,我還在漁船時期
就開始做漁民服飾了。”
高春花的母親常言
“饑荒之年
手藝人總能有口飯吃。”
因此,在高春花18歲那年
母親便讓她拜師學裁縫
隨著縫紉技藝的日益精進
高春花萌生縫制漁民服飾的念頭
這一想法得到父母的全力支持
“起初,我制作服飾
不僅是為了提升技藝
還有對漁民服飾的深厚情感。”
高春花坦言
2010年
陽澄湖實施圍網拆除計劃
高春花一家從漁船遷居陸地
“我做了那么多的漁民服飾
搬到陸地上后,放哪兒呢?”
高春花向村里尋求幫助
村干部為她安排了一間房屋
用以存放漁民服飾
從漁船到陸地
隨著歲月的流逝
漁民逐漸融入農民的生活
服飾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高春花意識到
“漁民這種獨具特色的服飾
是需要去傳承和保護的
如果不加以傳承
它們就會消失。”
她決心扛起陽澄湖漁民服飾
制作技藝的傳承重任
留住兩百多年的漁民文化
2024年春節前夕
陽澄湖鎮湖畔社區舉辦了
別開生面的
拓染魚燈特色活動
拓染是古老的染色技藝
魚燈則承載著
漁民文化的深厚底蘊
此次活動的引領者正是高春花
“傳承既要堅守文化遺產的精髓
又要勇于創新
不斷迭代表達形式
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與喜愛。”
高春花說
走進“漁民服飾制作工坊”
仿佛踏入充滿歷史韻味
與現代創意的殿堂
里面珍藏著很多陽澄湖漁民服飾
這些壓箱底的寶貝
不僅是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
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根與魂
工坊里,琳瑯滿目地陳列著
源自漁民服飾靈感的精致小物
“傳統形制的服飾多局限于
展覽或特定活動的舞臺
已經很少有人將它
融入日常穿著了。”
為弘揚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高春花進行了創新性改良
將漁民服飾精髓融入
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物件中
讓獨特的文化韻味
融入日常生活
創作過程中
高春花借助了
三位“老師”的智慧
她的姑姑對漁民生活記憶猶新
為作品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靈感
她的侄孫和侄孫女
則提供了年輕人喜好的建議
這種跨代合作
使她的作品既保留了漁民文化
又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和需求
傳承老一輩漁民精神
高春花現為
蘇州市相城區非遺傳承人
經常通過多渠道、多形式
宣傳漁民服飾制作技藝
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漁民服飾
她還積極推動非遺進課堂
在青少年中進行文化傳承
每周,她都會進校園
講解漁民服飾的歷史演變
指導孩子們體驗制作過程
“非遺進課堂能增強學生的
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激發理想信念和使命意識。”
高春花說
2024年暑期
她舉辦了非遺暑期課程
教孩子們制作非遺漆扇
“隨著生態保護和宣傳力度加大
陽澄湖的名氣越來越響
但傳統意義上的漁民幾乎沒有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
保護和傳承漁民文化和精神
就顯得尤為重要。”
高春花雖然從事的是
漁民服飾制作技藝的傳承
但承載的是陽澄湖老一輩漁民
勇于進取、向美求善的精神
是鄉愁、是根、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