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對個體及家庭、社會的意義深遠。近年來,隨著年輕人婚育觀念的變遷,江蘇各地紛紛開辟戀愛課、幸福課、新婚輔導班等,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切入,解析親密關系中的各種問題,培育新型婚育文化。讓我們一起走近這股婚育新風,推進移風易俗,助力更多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弘揚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尋覓真摯永恒的親密關系其實就是在尋找自我。”南京建鄴區樂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吳俊因為對戀愛、婚姻的體察、思考以及與婚姻內外、不同人群的交流尋找出了更多“戀愛課”的可能性為年輕人從不同角度
回應自身的婚戀困境
提供了多元解答
一人一故事
在課上打破第四堵墻
自2023年起
吳俊團隊設計開辟了新的課堂在南京師范大學和河海大學開展讓學生在自我分享愛情挫折的過程中審視自己的角色這種打破第四堵墻的戲劇表達方式
就是“實驗心理劇”
“有沒有同學愿意分享自己的愛情故事?”報告廳里鴉雀無聲當老師的目光與一個女孩對視時她知道這個女孩內心期待表達女孩鼓足勇氣接過話筒:“他從大一開始就對我表達了好感每天都在我身邊關心我、照顧我。”女孩的眼眶濕潤,聲音哽咽“但剛剛在一起不到半年我們的相處方式就顛倒過來我給他發消息他總愛答不理直到我在食堂里看見他和我的閨密卿卿我我。”女孩質疑男友和閨密他們的回復卻含含糊糊“我只想得到一個答案他為什么這樣對待我?
我到底做錯了什么?”
老師們根據女孩的故事即興表演女孩站在一旁觀察自己的角色“原來自己在兩性關系里如此不成熟為什么要用別人的行為來給自己貼上失敗的標簽?”看完表演后
女孩頓時覺得輕松了很多
“通過參與者的親身體驗能夠明顯地提高認知水平并實現情感的積極轉化。”這堂戀愛課為年輕人提供獨特的心理成長機會——接納真實的自己激發學生自我審視和探索而讀懂自己
正是尋找愛情的重要一課
戀愛課
是一場前置的婚姻輔導
心理學家將個人性格內因
劃分成四種不同的依戀關系: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焦慮型“在接觸大量有沖突的情侶后我發現回避型的依戀關系占據不小的比例。”吳俊自揄道“我也是一種回避型的依戀人格漸漸了解自己之后通過個人成長依戀類型也會有變化我們選擇在大學里開設輔導課在民政局做婚前課程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依戀
盡早認知才能更早成長。”
一位60歲的阿姨找吳俊咨詢她哭著講出自己的故事她對丈夫非常失望她為家庭奉獻30多年丈夫總覺得理所應當直到她遭遇車禍丈夫仍然袖手旁觀。她從小就被灌輸“做女人要奉獻”“養兒育女”“聽男人的話”等觀念30多年活得畏首畏尾“最可怕的是我的兒子對婚姻充滿了恐懼一直不愿意結婚。”當她發現自己的不幸婚姻對兒子有巨大影響時便決定走出這潭死水
給而立之年的兒子做出榜樣
阿姨的故事讓吳俊久久無法釋懷她要做的就是發揮自己的力量
減少這種愛情和婚姻的悲劇
沙盤模擬出的不是人生
是人性的不同面向
作為婚姻家庭輔導師
吳俊每天給新人做婚前輔導她首先會請他們填寫“親密關系評估問卷”
解答他們對于婚姻的困惑
在這一過程中吳俊喜歡用沙盤
這樣的潛意識探索工具
幫助他們管理和理解
難以表達的想法和情緒新人在沒有語言和肢體交流的情況下跟隨自己當下的感受、想法和興趣輪流在沙盤上擺放物品“我曾經見過一方完全跟隨另一方而另一方特立獨行從來不會考慮別人的意見我會在沙盤演示后提醒他們
增加對自我的覺察
或對伴侶的關注。”
截然相反的情況是雙方各自在沙盤中劃定了楚河漢界各自在“領地”內擺放擺件“讓人有難以融入彼此缺乏親密的感覺。”吳俊會在咨詢最后引導雙方看到伴侶的需求
促進他們在親密關系中的互動
從事婚姻輔導工作以來吳俊和伙伴們已服務了上萬對伴侶一對一輔導了3000多對情侶她援引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的話“在愛情面前考慮一多,就雜草叢生。”“最怕的是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別人身上然后希望別人多承擔一切都是對別人的一種期待當別人滿足不了期待時感情的負擔也會越來越重同時自己也喪失了去創造愛的能力。”藉此兩句話,吳俊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認識自己放下心中的包袱像接納自己一樣接納愛人
承擔生命,承擔選擇,綻放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