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是深入基層的宣傳員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她們是崗位建功的行動派
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她們是婦女兒童的貼心人
聚焦“急難愁盼”為婦女和家庭辦實事
她們是履職擔責的智囊團
融入婦聯助力婦女兒童工作高質量發展
她們是婦女代表、婦聯執委!
《江蘇省婦聯推動代表執委作用發揮機制》出臺以來,各級婦聯結合實際、認真落實,推動代表執委立足崗位、積極履職,各級代表執委各展其才、發揮作用,形成婦聯組織和代表執委雙向奔赴的嶄新局面。近期,我們推出“代表執委風采”欄目,分享各級優秀代表執委的履職經驗和做法,進一步增強身份意識、激發履職活力。希望各地積極發掘推薦,展示代表執委履職風采,匯聚推動新時代婦女兒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婦女十四大代表、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漁樵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姚路路
生態農業的探索者
2007年,姚路路懷揣著濃厚的鄉土情懷,投身到生態農業領域自主創業,創辦了一家小型生豬養殖場。在養殖場迅速發展的同時,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她:養殖場的糞污沒有合適的處理方式,時間久了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經過學習研究,姚路路意識到,現代養殖業產生的糞肥易造成環境污染,原因在于種養脫節。
姚路路對種養結合不深、養殖廢水資源化利用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要實現種養深度結合,就要根據不同養殖生物間的共生互補原理,將不同的畜禽以飼料為紐帶串聯起來,形成循環鏈,最大程度地利用養殖廢水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提高養殖效益。
2017年,姚路路成立了漁樵種植養殖合作社。經過不斷探索,建立了一套綠色低碳的漁樵生態循環立體種養模式:以浮床為載體將水生蔬菜、花卉等作物種植在自然水面上,將無害化處理后的畜禽沼液作為營養液,通過科學配比輸送到種植塘中,供植物根系吸收,既能提升糞肥消納量,也能提高蔬菜品質和產量。同時在水底套養黃鱔、甲魚等耐低氧、耐肥水的魚類,從而形成種養結合、互利共贏的生態格局。
“漁樵模式”的推廣者
姚路路說:“作為新時代的女性,要用新思維、新技術去發展新農業、建設新農村。”她認為,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有很大市場,于是決定在行業內全力推廣漁樵模式。她帶領專業團隊,多次赴山東、河南、安徽等地現場指導傳授種植養殖技術。
為進一步精進技藝水平,姚路路及其團隊與中科院植物所、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深入合作、不斷開拓創新。“用無土農耕方式資源化利用畜禽糞肥”模式獲得第五屆江蘇省農村創業創新大賽一等獎,“池塘養殖水多級生物凈化和循環利用技術”獲得第九屆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獎。
如今,漁樵合作社自建12處種植基地,為養殖企業配套消納糞污,面積達2000多畝。在全國各地養殖企業建立模式推廣點130處,年創產值3000余萬元,帶動周邊300余名農民就業,其中80%以上為留守婦女,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漁樵合作社被列為“國家級生態農場”“江蘇省鄉土人才創業創新基地”。
鄉村振興的踐行者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婦女代表,姚路路始終將鄉村振興和“三農”工作作為關注重點。在當地的“路路通”漁樵模式指導站內,姚路路以“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為主題開展圓桌交流會,號召農業企業、合作社以及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參加交流,致力于帶動農民群眾特別是留守婦女姐妹利用好現代化農業技術,在鄉村振興中各展其能、共同富裕。
姚路路說:“作為一名巾幗新農人,我將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的指示和囑托,積極發展高質量生態循環農業,通過科技賦能,推動農業品牌建設和一二三產業聯動。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不斷滿足市場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帶領更多農民增收致富,為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貢獻巾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