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程慶家庭(南京市)
程慶夫婦一直和孩子努力探索“學習與快樂并存”的路徑,但兩者往往難以平衡。尤其孩子升入中年級,課業加重,娛樂、運動時間大大縮減。“雙減”實施后,程慶家庭終于有機會實踐“學習與快樂并存”的教育思路。
雙向信任助力人格發展。一方面信任學校,密切配合學校各項要求,鼓勵孩子參加社團活動,以拓寬視野、發展技能、提高情緒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信任孩子,在孩子的提議下,程慶夫婦放手讓孩子制訂計劃,自行安排學習、休閑、運動、家務勞動等,并督促孩子逐一落實。孩子逐漸養成了自我管理的習慣。
用心傾聽捕捉指導契機。“雙減”后,程慶夫婦和孩子交流的頻率、深度都增加了。放學接孩子時,雙方會擁抱、牽手,以表達關心和思念,會分享“今天有什么開心事”等。孩子有了敞開心扉的機會,也給了父母了解自己心理動態、適時幫助指導的機會。
平和心態呵護學習自信。孩子成績不夠理想時,程慶夫婦平和淡然,注意呵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幫助她擺脫低迷情緒,激勵起努力的動能。孩子平靜后,程慶夫婦又會和她查擺問題,尋找解決策略。
優質陪伴激勵共同成長。當孩子學習時,程慶夫婦也會閱讀專業書籍,讓孩子感悟到只有終身學習才能成為更加優秀的人;年末全家召開總結會,互相談談成績,分享收獲的喜悅。程慶夫婦還鼓勵孩子學以致用,多做喜歡的事,比如書法、國畫、跆拳道。每到周末,他們都會帶著孩子去戶外享受大自然的美,還會帶著孩子向殘障兒童、孤寡老人獻愛心,在垃圾分類活動中“我先行”,引導孩子親近自然、走入社會。
點評
當“雙減”的春風吹來,家長該如何關護幼苗?對此,程慶家庭給出了一份別樣的答卷。不盲目攀比,不揠苗助長,父母給出的信任,激發了孩子的潛力,獲得更多自由空間的孩子學會了自我管理與約束;傾聽孩子的心聲,擁抱孩子的脆弱,父母給出的接納,保護了孩子的動力,在成績上沒有受到苛責的孩子學會了理性化解暫時的挫敗;傳遞對終身學習的渴望,分享對社會和世界的熱愛,父母給出的陪伴,鼓舞了孩子的成長,活躍在公益活動中的孩子擁有了精神富足的童年。在家庭教育這個“實踐場”中,程慶夫婦一步一個腳印地辛勤耕耘,日復一日地思考探索,不斷提升著作為家長的勝任力。“雙減”之下,他們正以家為根、以育為魂,一肩挑起孩子的今天,一肩挑起國家的未來。
案例二
黃蓉家庭(無錫市)
黃蓉的孩子讀小學三年級,“雙減”政策實施后,孩子參加了學校的課后服務,在校內就能完成作業,回家后的時間自主安排。黃蓉夫婦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制訂課余計劃,合理安排時間,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培養孩子的習慣。閱讀是黃蓉家庭的每日必修課,黃蓉夫婦很少看電視、玩手機,人手一本書就是最好的親子時光,他們會不時交流、討論書里的內容。漸漸地,書籍成了孩子生活中的必需品,閱讀從堅持變成了習慣。
點贊孩子的愛好。孩子喜歡表演和朗誦,黃蓉夫婦十分支持,經常給她創造實踐機會。孩子頻頻在朗誦比賽和演出中獲獎,錄制的朗誦作品也在網絡上受到好評,自信心因此大大增強。
打開孩子的眼界。黃蓉夫婦經常帶著孩子去旅行,尤其是去有助于開闊孩子眼界、感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祖國偉大成就的景點。參觀了無錫博物院、闔閭城遺址博物館等無錫風景名勝后,孩子更加熱愛家鄉了;游覽了長城、故宮、三峽大壩后,孩子更加熱愛祖國了。孩子在開闊視野的同時,也積淀了人文底蘊,培養了家國情懷。
點評
如果說學校教育重在教知識,那家庭教育則重在塑品行。 “雙減”背景下,黃蓉家庭在孩子的品德形成、精神塑造方面,給予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導。黃蓉家庭以親子閱讀為載體,陪伴孩子閱讀歷史、閱讀社會、閱讀世界,引導孩子愛家鄉、愛祖國、愛悠久的文化、愛大好的河山,愛身邊的親人,也愛遠方的世界。培植一棵高大的樹木,需要肥沃的土壤;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則需要一個能給予他養分的家庭。給予孩子充分的滋養,幫助孩子茁壯成長、不斷向上。
【案例三】
顏玲家庭(常州市)
“雙減”政策實施后,顏玲夫婦嘗試回歸教育的常態,他們調整了家庭教育計劃表,并得到了孩子的積極響應。
高效陪伴,做成長路上的同行者。顏玲夫婦在工作上踏實勤奮,孩子看在眼里,學在心里,在學業上添了一股孜孜不倦的勁頭。他們在家中設立讀書區、藝術小屋和談心角,用于親子共讀、親子共賞和親子溝通;設立家務包干區,帶著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利用周末,和孩子一起跑步、打羽毛球,既鍛煉了身體,又增進了親子關系。
言傳身教,做人生夢想的引路人。顏玲一家從“小家”走出來,走進社區,走向社會,貢獻力所能及的家力量。受爸爸影響,孩子成了一名環保小達人,參加了環保公益宣傳片的拍攝。孩子也經常跟著做志愿者的媽媽參加志愿活動,如去檔案館做講解員、到社區閱讀站做管理員等。
家校攜手,做教育夢想的合伙人。顏玲擔任學校家委會委員期間,解答家長對于“雙減”的疑慮,帶領大家探討學校“雙減”政策落地的具體抓手,助力學校改革的正向推進,為創造良好的家校合作共育氛圍盡責盡力。
“雙減”實施一段時間后,孩子的學習更穩定,人也更自信了,正逐漸成長為一名敢于擔當、有責任感的新時代好少年。顏玲家庭既是“雙減”政策的高質量踐行者,也是“雙減”政策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點評
顏玲家庭是“雙減”政策的忠實擁護者和踐行者:他們以身作則,在學習上給孩子做好示范榜樣;他們用心用腦,在生活上給孩子高質量陪伴;他們言傳身教,在人生道路上給孩子指引方向。顏玲家庭也是“雙減”政策的堅定支持者和傳播者:他們積極出謀劃策,為政策落地提供實用思路;他們發揮紐帶作用,營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圍。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如何做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他們用熱情積極的人生態度引導孩子如何做一個既有利于社會,又有能力收獲幸福快樂的人。
【案例四】
錢燕紅家庭(蘇州市)
錢燕紅家庭是一個溫馨幸福的四口之家,兒子讀初一,女兒讀小學四年級。“雙減”政策實施前,除了學校里的課程,兩個孩子還得參加奧數、口語、作文、吉他、鋼琴等各類校外培訓。每天放學后,除了要完成課堂作業外,還要完成各類補習班的小作業,前后得花三四個小時。久而久之,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有所下降,常常想打退堂鼓,大人和孩子都感到苦惱和迷茫。“雙減”后,錢燕紅夫婦走出了教育焦慮,帶著孩子走進了更廣闊的課堂,用高質量的家庭教育助力孩子全面發展。
閱讀課堂育心靈。每晚7點至8點,是錢燕紅家庭的親子閱讀時間。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閱讀,有時候錢燕紅會講解幾篇小古文,讓孩子體會古典文化之美。
運動課堂享健康。除了平時在家進行一些小鍛煉外,到了周末,錢燕紅夫婦會帶著孩子們去公園打乒乓球、打籃球。遇到風和日麗的天氣,一家人去野外騎自行車、放風箏,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也極大促進了親子關系。
生活課堂助成長。錢燕紅夫婦經常讓兩個孩子進行家務勞動比賽,洗碗拖地、打掃房間、收納衣柜是主要項目。一段時間下來,兄妹倆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升。錢燕紅還經常讓孩子去樓下超市買東西,讓他們多接觸社會,多與人交流,在生活點滴中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獨當一面的能力。
點評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那評價人生的方式絕不僅僅是贏在起跑線。錢燕紅家庭曾被“贏在起跑線”的教育焦慮深深裹挾,“雙減”政策的出臺,讓他們能夠慢下來,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學習教育的方法。他們發現,只要科學有效地實施家庭教育,“雙減”減去的只是繁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不減的是學習的質量和成長的快樂。他們寓教于興趣,讓孩子在親子共讀中輕松掌握文化知識,養成閱讀習慣;他們寓教于生活,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主人翁意識和獨當一面的能力;他們寓教于運動,讓孩子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練就良好體魄、培養堅韌意志。教育的目標,是當有一天孩子獨自走在跑道上時,你給予他的愛和力量依然在陪伴他,幫助孩子成為優秀的人生長跑者。
【案例五】
潘加才家庭(南通市)
“雙減”政策實施后,潘加才夫婦充分尊重孩子,讓孩子自主安排課余時間。勞逸結合下,孩子學習效率更高了,人也更加積極自信,親子關系更加和諧有愛,潘加才夫婦也因此探索出一條讓家庭教育回歸常態的路徑。
給孩子一個有“德”的家。潘加才夫婦注重紅色家風的熏陶,他們帶著孩子參觀中共一大會址,積極參與學黨史志愿宣講活動,引導孩子將愛黨愛國之情化為學習的動力;他們和孩子一起資助西部貧困地區學生,培養孩子從小關愛他人的良好品質。
給孩子一個有“愛”的家。潘加才夫婦將孩子從小到大的足跡照片制成冊子,在孩子的青春儀式上作為禮物送給孩子。小小的儀式感讓孩子明白,每一個平淡的日子只要被賦予了愛,就彌足珍貴。
給孩子一個有“美”的家。潘加才夫婦引導孩子學習攝影、制作視頻,體驗創作之美;鼓勵孩子勇敢表達,建立自信之美;帶孩子走進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帶孩子參加公益實踐活動,發現人性之美;帶孩子一起閱讀,體會文化之美;帶孩子一起勞動,一起運動,領悟生活之美。
點評
“雙減”之后,潘加才家庭牢記父母之愛的初心,堅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秉持愛和榜樣的原則,保持成長型父母的特質,既關注孩子的學習,更尊重孩子的天分,把教育運用、貫穿在家庭生活中的每一天及每一個細節:閱讀、運動、旅行、勞動、社會實踐……孩子在這些活動里,不僅汲取了知識,鍛煉了體魄,更涵養了德行和品格,逐步成長為一個愛黨愛國、愛學習愛生活的新時代好少年。
【案例六】
顧金濤家庭(連云港市)
每周六下午,顧金濤總能聽到孩子催促,希望早點送他去興趣班,而從前都是顧金濤催孩子去上培訓班。“雙減”政策實施之后,孩子身上喜人的轉變還有很多,這一切都得益于顧金濤夫婦在育兒方面的新探索。
追隨興趣挖掘學習潛力。“雙減”政策實施后,顧金濤夫婦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放學后該怎么安排。夫婦倆逐漸認識到教育的廣闊內涵后,他們便根據孩子的愛好,給孩子報了乒乓球興趣班。后來,孩子還練起了多年前放下的架子鼓。讓興趣當導師的過程中,孩子養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一旦對某些專業領域產生興趣,就會線上線下多方尋找學習資料,認真鉆研。
懂得放手促進自主管理。“雙減”后,顧金濤夫婦教養孩子時,會更多考慮做哪些事對孩子的成長真正有益,可以激發其自覺自知、自主自為的動力。比如定期帶孩子去圖書館,沒有列出書單,也沒有限定閱讀時間,而是孩子想看什么書就自己挑選。出乎意料的是,孩子自由閱讀的速度相當快,有時一天就能看完兩本書,閱讀興趣也漸漸高漲。
教育留白優化成長環境。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顧金濤夫婦就帶著孩子做了很多看似與學習無關的事。比如周末一家人一起去爬山,或進行其他體育鍛煉,增進親子交流與協作。孩子在家還學會了做飯、洗衣,幫父母照顧弟弟,生活能力顯著提升。顧金濤夫婦適度的教育留白營造出寬松環境,孩子因此更有精氣神,上課聽講的效果增強很多,“模范作業”被英語老師多次展示,原本飄忽不定的成績穩步上升。父母也減少了焦慮,更能信任和欣賞孩子。
點評
“雙減”政策的出臺,不僅能減去孩子身上無意義的負重,更能讓人發現生活的豐富與意義、發現學習的內涵與趣味、發現家庭關系中的溫馨與美好。從孩子被父母催著去學習,到自己生怕上課遲到;從孩子學習成績飄忽不定,到總是寫出“模范作業”;從孩子不知放學后除了進輔導班還能去哪里,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雙減”讓父母和孩子在彼此成全中學會了從容、欣賞與鼓勵。信任孩子、信任自己、信任留白的力量,給孩子充足的空間與時間,讓令人驚艷的花朵在醞釀中綻放。
【案例七】
陳鳳家庭(鹽城市)
陳鳳的孩子曾在繁重的作業和培訓班里倍受煎熬,多虧“雙減”下了場及時雨,陳鳳家庭及時探索出三個育兒新渠道,幫助孩子快樂成長。
一起經營生活滋養精神。自從學校推遲了早上到校的時間,陳鳳就不焦慮了,從容地帶著孩子早鍛煉,讓孩子精神飽滿地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不再急著跟孩子要成績,不再盯著孩子的“不完美”,閑暇時就和孩子一起享受家庭生活,比如商量晚飯的菜單,一起買菜、做菜,既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讓孩子能參與生活,學做生活的主人,特別是晚飯桌上的交流,讓孩子感到溫馨融洽。
一起健康休閑培養情商。以前,陳鳳不敢不讓孩子“卷”學習,因為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怕自己沒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教育資源。心理負擔重,全家人便免不了彼此催促、埋怨。現在有時間和孩子一起做很多事,陳鳳才發現學習的路徑是多樣的。比如她精心挑選了電視劇《功勛》,全家人每天晚上看一集,邊看邊交流感受,還看了電視劇《人世間》,孩子感嘆說“從中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這個過程中,孩子不知不覺成長了,全家人也享受著輕松祥和的氛圍。每周,陳鳳還會在網上為孩子約一兩盤圍棋,孩子由此認識了幾位各地的小棋友,眼界開闊了,棋藝提升了,對學習的熱情和信心也跟著水漲船高。
一起參與公益樹立信念。周末,陳鳳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公益活動,走進敬老院、社區活動室、留守兒童的家里做好服務,以此引導孩子從小學會關心他人,關心社會,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點評
“雙減”政策實施前后,陳鳳家庭呈現出全然不同的教育圖景與氛圍:過去,父母考慮的是“千萬別輸在起跑線上”,眼睛盯著的是“別人家有沒有為孩子提供更多資源”,心理上的焦慮、愧疚、恐慌,帶來的是行為上的不停催促、相互埋怨、彼此懷疑。有了“雙減”的支持,面對孩子和自己,他們少了批評,多了欣賞;面對周圍環境,他們少了競爭,多了合作;面對生活,他們少了焦慮,多了趣味。通過看電視,親子之間產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通過下圍棋,孩子接觸到了全國各地的棋友……當父母不再糾結孩子的成績和分數時,教育便恢復了本來該有的面貌。
【案例八】
馮旭家庭(鎮江市)
“雙減”政策實施前,馮旭的孩子時常會抱怨小課太多,見孩子辛苦和煩惱,父母除了心疼,更多的是“沒法改變什么”的無力。“雙減”政策的實施,讓馮旭夫婦意識到改變的契機到來了,于是在營造家庭成長環境方面花了一番心思,創造讓孩子自主研學的機會,逐步引導孩子做學習的主人。
順著興趣點引發學習能力。孩子年幼時,馮旭就買很多繪本給她自由翻看,而不急著教她認識繪本上的字。孩子略大些,想讀內容更豐富的書時,便主動學了拼音。慢慢地,孩子認字數量不斷增加,閱讀速度也越來越快。有了這個教育經驗,“雙減”后,馮旭夫婦更是鼓勵孩子自在暢游書海。孩子多次在閱讀寫作比賽、市青少年日記大賽、市童話節文學類比賽中獲獎。
順著好奇心激發創新能力。爸爸平時喜歡琢磨電腦和微信小游戲,孩子受影響也好奇游戲程序的開發。馮旭夫婦便借機向孩子“推銷”編程,孩子由此開啟了“小碼農”生涯。“雙減”后孩子獨立完成了“溫度衣柜”編程作品,獲得第32屆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鎮江賽區一等獎。
順著現實問題促發思考能力。孩子困惑時,馮旭夫婦便培養她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疫情期間學校要求戴口罩,孩子說悶,馮旭夫婦就問她能否做出不悶的口罩。此后父女倆一起查閱資料,策劃設計,琢磨出能“呼吸”的口罩,獲得鎮江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
點評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教育風格,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教育姿態。對于馮旭家庭,我們看到了教育姿態的輕盈與靈巧:父母本無意教孩子過早識字,但見孩子被繪本迷住,便堅持親子共讀,于是“小書蟲”“小作家”自然長成;父母見孩子好奇游戲程序,便借機打開編程世界的大門,于是“小碼農”的作品、獎品雙豐收;父母見孩子涌起奇思異想,又及時引導,于是“小發明家”橫空出世……在馮旭家庭的教育故事里,順勢而為的核心理念貫穿始終。這不僅是一份底氣和自信,更是一種信任和包容。
【案例九】
史杏香家庭(泰州市)
史杏香家庭是普通的四口之家,夫婦二人都是工人。“雙減”政策實施前,孩子和父母的大部分課余時間都用在課內外的作業上。“雙減”后,學校增加了課后延時服務,大大減輕了家庭在孩子作業方面的負擔和投入。史杏香夫婦在受益的同時,積極調整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每個瞬間,培養孩子優良的習慣,挖掘孩子潛在的能力,引導孩子成人成才。
做孩子的學伴,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只要孩子在家,史杏香夫婦就放下手機,挑一些經典書籍進行親子共讀,讀完后交流感受,并鼓勵女兒大膽提問,表達自己的見解。節假日,全家打卡圖書館、科技館、美術館、紀念館等,現場感受科技的力量、藝術的魅力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孩子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激發孩子對未來和世界的好奇,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理想。
做孩子的玩伴,讀好“無字之書”。史杏香夫婦帶孩子去公園、田野和森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石都讓孩子興奮不已。家里還養了兔子、小鳥、烏龜等小動物,姐妹倆主動擔負起照顧任務。孩子們在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時,也學會了熱愛自然、尊重生命。
點評
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陪伴出來的。這個陪伴不是指時間上的每時每刻,而是指珍惜陪伴孩子的每一分鐘,傾聽孩子的心聲、培養孩子的習慣、發現孩子的優點、提升孩子的能力,實現高質量的陪伴。史杏香家庭抓住“雙減”契機,讓這種高質量陪伴成為日常,他們帶著孩子親近自然,讓孩子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他們帶著孩子打卡圖書館、科技館等,讓孩子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培養文化自信。史杏香家庭以實際行動真正落實了“雙減”政策的目標——通過減少繁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讓孩子獲得品德、智力、文化、藝術和體能等全方位的營養供給,進而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案例十】
蔡同彬家庭(宿遷市)
“雙減”政策實施前,蔡同彬孩子的生活中充滿寫不完的作業和上不完的課,孩子和父母免不了情緒焦灼。“雙減”后,蔡同彬夫婦第一時間學習了相關政策,對家庭教育有了新體悟,并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家庭教育新路徑。
教孩子規劃,自由中有自律。為了避免“雙減”后孩子放松自我要求,蔡同彬和孩子一起做計劃,列出每天的學習、娛樂、運動、閱讀等任務清單,同時請學校老師幫助指導孩子。在蔡同彬夫婦持續的督促以及老師的鼓勵下,孩子逐漸養成了按規劃做事的好習慣。
陪孩子閱讀,輕松中含深度。蔡同彬家庭在親子閱讀方面投入了很多心力。父母一方面倡導輕松的態度,和孩子同步閱讀、平等交流,給予孩子充分的表達空間;另一方面處處引導,交流中不斷拋出問題,比如“這本書讓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關于這本書還有什么疑問嗎”等等,借此拓展孩子的思考力,引領孩子抓住內容核心,學會把書讀“薄”,并積極實踐。
促孩子勞動,小事中藏大愛。閑暇多了之后,蔡同彬夫婦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從整理書桌、洗碗掃地、服務家人等生活小事做起,并適時給予肯定,讓孩子在參與家務勞動的過程中提升勞動能力,學會關心家人。
帶孩子運動,玩耍中促和諧。只要有空,蔡同彬夫婦就會和孩子切磋球技,或進行其他親子運動,一邊陪伴一邊交流。不僅讓孩子增強了體質,提升了專注力,而且親子溝通也因此更加高效,家庭氛圍愈發和睦融洽。
點評
作業和培訓班占據了孩子生活的大部分時間,蔡同彬夫婦既心疼孩子又不得不催促孩子奔跑。“雙減”后,蔡同彬夫婦重新學習做父母,讓家庭教育回歸本位。他們協助孩子定任務列清單,規劃的是今日的學習與生活,更是明日的目標與方向;他們親子共讀課外書籍,交流的是閱讀感受,開啟的是思想碰撞、心靈共鳴;他們帶著孩子享受勞動、運動,提升的是技能,健壯的是身體,淬煉的是人格,和諧的是關系……腳下豐饒的大地給予了樹苗伸展根系的機會,孩子就一定能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