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信息簡報搭建家校合作新平臺
——南京外國語學校
“雙減”政策落地之后,南京外國語學校創新家校合作方式,在初二年級試點推出簡報交流機制,內容包含學校大事、年級組工作、喜報、家庭教育建議四部分。簡報由家長委員會轉發至各班家長微信群,家長的反饋則由家委會收集后交給年級組。
化焦慮、亮工作博得信任。信息簡報交流機制堅持開門辦學、透明辦學,全方位、全過程向家長展示學校工作、做法、成效,特別是教師課堂的推進和學生的表現,幫助家長正確認識學校課堂的特點和重要性,增進對學校課堂的信任。
增理性、強判斷促成理解。一方面,借助信息簡報,學校分享育人理念,幫助家長與校方達成教育共識。另一方面,簡報充分展示學生的在校情況,讓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智力特征、個性性格、優勢不足等有了橫向比較,鼓勵孩子在優勢智能上發揮潛能,從而合理籌劃孩子的發展。
通渠道、迎監督加強協作。借由信息簡報,學校不僅向家長傳遞情緒管理、高效溝通等技巧方法,還提出配合學校教育的具體建議;家長則以信息簡報為參考,切實監督師德師風建設。圍繞信息簡報的內容,家長在微信群里自由探討,相互學習,增強了教子信心。從家長的反饋里,學校也能發現自身不足,及時采納合理化建議,動態調整教學工作,不斷提升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
點評
為推動“雙減”落地,學校創新推出一種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新模式——簡報交流機制。年級組每個月底編輯一份信息簡報,內容包括學校大事、年級組工作、喜報和家庭教育建議四部分,通過年級家委會傳遞到每位家長。通過簡報交流,學校把各階段的工作做法、成績成效全方位、全過程展示給家長,幫助家長正確理性地認識學校的工作和孩子的情況,同時收集采納家長的合理化建議,及時動態調整學校工作思路,從而實現學校和家長雙向互動、高效協同,幫助家長緩解教育焦慮、提升教育理性,更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案例二】
“換位體悟”創生家校共育新樣態
——徐州市求是小學
“雙減”之下,徐州市求是小學探索出“換位體悟”式家校共育實踐路徑,打破家校共育認知壁壘,促成家校形成緊密命運共同體,通過角色、空間的換位實踐,實現家校間、家長間、親子間的相互理解、良性互動,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一顆閃亮的星。
家校互換,提升人文關懷。舉辦“家校碰撞”論壇,讓家長和教師面對面,敞開心扉訴說自己的訴求、想法,通過交流、碰撞,雙方統一教育理念;開展“一日教師”“魅力爸媽進課堂”“一日校董”“校園開放日”“一日家長”“游學爸媽”“我的老師媽媽”等活動,讓老師在教育學生時多一些人文關懷,家長配合學校時多一些體諒理解,多方協作,向著共同的教育目標進發。學校站在家長的角度,開發線上“教育超市”、線下專題學習,為家長“充電”,激發家長積極成長的熱情。
家庭互換,共建優良家風。開展“周末爸媽”活動,組織一個家庭的孩子到另一個結伴家庭學習、生活,家長體悟另一個家庭優良的家風,從而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長對于“換位體悟”的思考與感悟,記錄在“換位體悟家校協同記錄冊”,并在班級、年級漂流,促進優良家風的借鑒和傳播,讓思想留下痕跡,成長充滿動力。
親子互換,感悟成長真諦。開展“一日家長體驗”“一日孩子體驗”“親子換位對對碰”活動,學生換位成小家長,做家庭日常開支、一日計劃,做家務勞動,體悟父母的辛勤;家長體悟孩子的學習生活,朗讀、閱讀、表演、共同寫日記、改作文,感受孩子的世界。同時,開展“社會公益實踐”等活動,親子換位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在實踐中共成長。
“換位體悟”式家校共育實踐一年來,求是小學3455個家庭對學校治學滿意度達到了歷史最高的98.6%,2988位家長獲得了徐州市“彭城好爸媽”結業證書。
點評
“雙減”之后,學校探索可圈可點的“換位體悟”式家校共育方法路徑,通過舉辦“家校碰撞”研討論壇,開發自主選課的“教育超市”,開展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孩子、家長與家長互換角色、空間的實踐活動等一系列舉措促進家校社良性互動,引導教師、家長、孩子在沉浸式的換位體驗中更多學會理解和包容,有效化解家校矛盾、提升教育品質,促使親子關系更加和諧、育人合力更加強化、學生發展更加全面。
【案例三】
用行動設計學構建“雙減”新生活
——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
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在“雙減”政策出臺后,通過編制《家庭美好時光手冊》,以日日新、周周行、月月美時光三部曲作為“家庭美好生活”軸線,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引領父母營造健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增強孩子角色使命感、責任感、擔當感,為孩子設計美好人生。
生活之光習慣軸,助力成長。從勞動、健康、閱讀、心靈四個方面,促成孩子的家庭生活日日新:編制家庭勞動教育清單,讓家庭成為親切、持續的勞動場域;設計家庭體育生活,親子運動打卡;私人定制閱讀課程,讓家長和孩子在“書式生活”中溫馨互動;開展親子互動式團輔、父母學堂專題講座、家長沙龍、微型線上家長會等活動,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孩子,形成良好親子關系。
文化之光親子軸,共同成長。飯桌時光也用來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分享想法,在滿足身體營養的同時,為思想、心靈和精神提供營養;一起做家務、洗漱、運動,進行親子深度溝通,給孩子積極向上的力量;每周五晚上召開美好家庭會議,全家人帶著愛一起投入,有分享有游戲,有總結有鼓勵,周周行的家庭會議讓家庭關系融洽和睦。
生命之光眼界軸,書寫成長。每月第四個周六下午,組織學生走進體驗基地,設計個性化課程,將知識、能力、情感、思維融入其中;利用節假日,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活動,端午節一起包粽子,中秋節一起賞月,重陽節一起登高……還開設職業啟蒙、勞動實踐、農耕文化等課程,讓學生充分創想自己未來的職業,勇創美好生活。
點評
學校用行為設計學為學生開啟家校協同育人的“雙減”新生活,創造性地從價值觀、使命感、領導力、家庭儀式感以及家長成長評價等維度精心設計編寫《家庭美好時光手冊》,并以此引導家長和孩子按照日、周、月的時間軸線,有計劃地組織開展親子閱讀、家務勞動、體育運動、家庭會議、社會實踐等活動,增進親子交流、促進親子和諧,實現親子共同成長。此舉構思新穎、設計巧妙,切合小學階段學生特點,建設理念、具體設計與運用策略等都具有可復制可推廣價值。
【案例四】
打造“林爸林媽”家校共育工作坊,
優化“雙減”課后服務
——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行,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逐步挖掘家長資源,升級打造“林爸林媽”家校共育工作坊,建構起多向互動、立體深度合作的家校共育新模式。
廣納資源,吸引家長成為教育合作者。學校成立了領導小組暨“林爸林媽”家校共育工作坊常務委員會,校長為組長,工作坊成員均為熱心于學校工作的家長。借助工作坊平臺,學校最大限度地吸納優質課程,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借由網絡平臺的定期推動,這些課程的影響力輻射到更多的人群。僅2021年9月至12月,學校便邀請了近500名家長,打造了220堂精品家長課程,形成了品德修養、學業發展、身心健康、審美素養、勞動實踐五大主題模塊,惠及4000多個家庭。
增設圓桌,支持家長成為教育探究者。學校與工作坊常委會攜手為“林爸林媽”開辟了“共讀、自學、實踐、共研”的共育路徑。定期舉行“圓桌對對碰”“線上云訪談”“名家面對面”等活動,鼓勵大家探索家校融合優化方案,交流提升課后服務的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更新了教育理念,學會了理性規劃孩子的發展。
優化制度,促使家長成為教育支持者。學校不斷優化工作坊的各項制度,增加了激勵內容。比如定期舉行家長優課評比、優秀案例評比,表彰工作坊的先進個人“和雅家長”;為先進家長定制親子成長菜單,專家點對點輔導家庭教育;成立“掌上學堂”,引進教育專家,定期提供家教指導。這些支持性舉措增強了家長的教育責任感,使他們感受到學校的親和力,更加信任學校。
點評
學校在“雙減”背景下積極開發優秀家長資源,在“家長進課堂”的老話題中,做出了有新意、有深度的新文章:聚焦“雙減政策下,家校共成長”主題,以家長特色課程、家庭教育課程為抓手,打造“林爸林媽”家庭教育工作坊,讓家長深度參與教育、體驗教師角色,推動資源共享,促進家長與孩子相互學習及共同成長。通過這種互動式管理,家校之間的信任感和責任感進一步深化,一種多元化、全方位、互動式的家校協同育人新模式也因此形成。
【案例五】
探索“雙減”背景下的“1+3”協同育人新模式
——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
在家校合作的創新實踐中,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摸索出“1+3”協同育人模式,為落實“雙減”提供了制度保障,為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立體護航。
“全程導航”實施一個路線。學校為每一位學生設立了成長檔案,追蹤成長歷程,即時了解學業情況、充分觀察學習心理、有效干預學習行為,不斷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結合學生特點,學校還組織“紫瑯小特使”沙龍、“紫瑯天使團”論壇,與家庭共商育兒策略,逐一落實,逐一推進。
“父母學堂”凝聚“雙減”合力。早在2020年,學校就成立了全市首家“父母學堂”,為家長開設了性格鍛造、心理咨詢、習慣養成等研修課程?!半p減”背景下,“父母學堂”進一步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水平,開設專家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講座,鼓勵家長分享學習體會,舉辦家庭教育優秀案例評選等活動,以優化家長育人觀念、提高育兒能力。
“博識課堂”助力“雙減”愿景。學校邀請有特長的家長,如勞模工匠、行業精英,為學生送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博識課堂,以拓展成長成才的端口,提供多方面“補鈣”的機會。截至目前,博識課堂已開76講,涉及國防、科技、生命、人文、自然等多個領域。
“書包不回家”推動“雙減”提效。周一至周四,學校提供“書包不回家”延時服務,內容有“素養包”“學業包”,其中有不同的學習項目,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周五延時服務時段,則開展小小社會家、小小科學家、小小勞動家、小小運動家、小小藝術家等特色社團課,助推學生全面發展。而今,“書包不回家”等特色做法已被新華社、《學習強國》、《揚子晚報》等多家媒體點贊,也得到了家長的高度認同和學生的喜愛。
點評
學校在“雙減”背景下積極探索“1+3” 家校合作模式:1項育人計劃“全程導航”,為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立體護航,“父母學堂”“博識課堂”“書包不回家”3項具體舉措強化雙向供給,為實現“雙減”提供制度保障,達成家校協同的減負愿景。尤其是子項目“書包不回家”,以及延時服務的“素養包”“學業包”,內容設計與參與形式新穎多元,直指學業負擔過重這一沉疴積弊,有理念有方法有效能,可行可學可推廣,能切實助推五育并舉,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案例六】
深化家長全面參與的家校共育機制
——連云港市柘汪中心小學
連云港市柘汪中心小學地處一座臨海古鎮,家長多數靠出海捕撈為生,還有部分家長外出務工,長期不在家?!半p減”政策出臺后,柘汪中心小學積極探索特色家校合作之路,幫助家長化解后顧之憂,讓孩子們的成長充滿生機。
營造親子溝通能量場。學校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互動活動,比如家書征集、節日親子手工制作、家長陪伴學習打卡等,既改善了親子關系,也培養了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幫助孩子成長得更順暢。
搭建家校共育暖心橋。學校定期組織和鼓勵家長分享學習收獲、孩子的變化;建立家長學校微信群,老師在群里與家長互動,引導家長說變化,話成長;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家訪,拉近家校距離;邀請村書記走進家長學校,為家長講解村風村貌、村約村規、家風家規,以達到協同育人的目標。
聚合愛心力量送真情。學校成立的“紅珊瑚”志愿者愛心團隊,先后打造了響石村“柘里友愛工作室”、東柘汪村“紅帆船愛心課堂”、盤古嶺村“常青樹愛心課堂”、中林子村“育林愛心課堂”;開展了“紅珊瑚”教師家訪全覆蓋、“紅珊瑚”留守兒童夏令營、“紅珊瑚”愛生護生崗、“紅珊瑚”小記者尋訪等系列品牌活動。目前受幫扶學生達6000余人次。
點評
針對多數家長長期不在家、家庭教育觀念需要溝通和引領的現狀,學校推出家書征集、好習慣打卡、家長交流分享、村書記進場講課、老師全員家訪系列活動,并組建由教師、家長及少先隊員志愿者構成的“紅珊瑚”愛心團隊開展系列幫扶,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引導家長全面、深度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積極探索出一條有特色有發展的留守兒童家校合作教育之路,讓“雙減”減負擔不減責任更不減溫情,讓學生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家校協同的合力進一步凝聚。
【案例七】
構建“樂享四季”的勞動教育體系
——淮安市淮陰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雙減”之后,淮安市淮陰師范學院附屬小學通過深入調研,發現本校學生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勞動教育不足的現狀。為此,學校立足全面教育觀,以勞動教育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跟隨自然變化、四季更迭、生命節律,將學習、生活與實踐相結合,育智育體育心,創設了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樣態。
多元融合,立體建構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學校結合地域特點和傳統文化,聚焦幸福家政、職業體驗、志愿活動、智慧農耕、大國小匠等主題,將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入“農·和”勞動課程,實現“文化傳德、慧根生智、勵志健體、潤心行美、君子能勞”的精神傳承。配合上述課程,學校設計了“勞謙君子五階清單”,列出60件勞動事項,涵蓋各個年級,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
資源交織,縱橫搭建勞動實踐育人體系。學校設計了“橫相關、縱有序”的勞動教育實踐體系。橫向,建立了“低門檻”的實踐模式:面對家庭,依托家委會建立“家委會制度”;面向學校,依托項目組建立“圈圈聯動工作機制”;面向社區,依托簽約合作方式建立“實踐基地”,通過家校社三方聯動引導學生實踐與探索??v向,根據學生身心特點,推廣“必修+選修”課程模式,開展勞動競賽,組建特色社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
立體可視,科學創設“葵花”勞動評價體系。建立“向陽娃勞動幸福銀行”,設立“葵花”評價體系,圍繞“勞動創造價值促進成長”的主軸,構建評價與積分標準,同時融入財商教育,實現多元融合、多元評價、及時反饋、誠信記錄的“評價育人”功能。
點評
“雙減”政策出臺后,學校充分調研本校家庭教育背景,針對重知識輕能力、勞動教育普遍不足的現狀,立足兒童本位,依據自然節氣和生命成長的節律,以四季“物語”為載體,引導兒童伴隨自然的變化、四季的更迭,在實踐、探索、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成長。學校通過多元融合、多元評價、及時反饋、誠信記錄,構建家校社三方協同的“樂享四季”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立兒童與自然生長、勞動育智育體育心相對應的家校社育人新樣態,做到成果評價可視化、方法路徑可復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案例八】
“三書”將“雙減”下的家校合作落到實處
——揚州市寶應縣安宜實驗學校
“雙減”背景下,如何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避免他們在學校減負之后給孩子“加餐”?如何增強家校合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揚州市寶應縣安宜實驗學校通過創設“三書”完美化解了上述問題。
《作業告知書》打造信息直通車。以日為頻次發布有關作業的三個板塊,作業預覽板塊,老師提前告知本周作業,讓家長了解情況;每節課知識點概括板塊,幫助家長、學生系統了解要達到的學習目標;作業意圖設計板塊,讓家長、學生了解作業考查方向,感受到作業設計是講究質量的,減負但不減質。通過對作業的透徹了解,家長體會到減負是如何一步步推進的,從而消除不必要的焦慮和顧慮。
《信息交換書》架設家校連心橋。以周為頻次發布,主要圍繞每周作業完成情況,家長和教師交流信息。教師先總體評價學生一周的作業,再具體分析學生作業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幫助家長及時了解學生情況,雙方合作幫助學生揚長避短。家長填寫對學生做作業過程的觀察情況,及時告知教師學生對作業的興趣、獨立完成情況、做作業習慣等,讓教師了解作業信度,并對學生有更多層面與角度的洞察,為下一步精準作業幫扶提供有力支持。
《家校意見書》編織教育集思網。以月為頻次發布,主要圍繞學生的學習和作業完成情況,家長和教師分別提出意見。教師對家長、學生提出合理化建議,幫助其了解本月學習質態,調整下個月的學習思路;家長則總結一個月的家庭觀察,對課堂教學、作業設計等提出優化建議。《家校意見書》這一載體,不僅幫助家長提高了對“雙減”和家庭教育的認知,幫助教師提升了教學水平,也搜集到各方智慧,推動“雙減”落到實處。
點評
學校于細小處下大功夫,針對“雙減”后作業怎么做的熱點問題,創新采用“三書”交流的方式將家校合作落到實處:通過每天一次的《作業告知書》、每周一次的《信息交換書》以及每月一次的《家校意見書》,實現家校信息互通、全面交流,幫助家長更加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學校各項工作,幫助教師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和作業供給,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學習、愉快學習,切實減輕了學生作業負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減負在集思廣益中落地見效。
【案例九】
用心用情做加法,培養活潑潑氣質接班人
——泰州市姜堰區東橋小學教育集團
“雙減”政策出臺后,泰州市姜堰區東橋小學教育集團圍繞家校社合作共育主動做加法,集團所轄三園三區97個教學班里,近6000名學生“陽光、樂學、尚美”的活潑潑氣質越發鮮明耀眼。
在創造協同育人環境上做加法。集團用富有意義的親子作品、充滿童趣的微景觀美化校園和社區;邀請家長和社區人員參觀“最美周五”風景線,對各類社團活動進行評比……以多種方式凝聚學生、家庭、社區工作者,使他們成為優美育人環境的共建共享者。集團還聯合資源,設立多樣化的協同教育中心,如協同育人工作室、家校共育學習社區、游藝基地等,從不同角度給學生提供精神養料,護航他們健康成長。
在研發協同育人課程上做加法。集團打造了“強基固本”“品味經典”“張揚個性”系列服務課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設置“慧雨教力”“慧秀父母”“慧心親子”“慧澤家友”四類“新父母學?!闭n程,提升家長育兒水平;設置主題德育、生活體驗、研學游藝三類“社區具身實踐”課程,讓學生獲得終身受用的素養與才能。集團通過與家庭、社區合作,研發了52項課程,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自由。
在優化協同育人實施路徑上做加法。集團創立了協同育人委員會,以三方協同、系統推進的形式,確保家校社合作共育順利開展。此外,集團通過開展“每月一事”新父母主題沙龍,打造智慧父母微講堂和工作坊,聘請父母擔任安全協管員、托管助講師、教學觀察員,開展“教師訪千家”活動,結對幫扶留守兒童、貧困家庭兒童等,切實服務學生健康成長。
在建構協同育人評價機制上做加法。集團建立“一人一冊一空間”過程性評價機制,每月對學生閱讀成長手冊進行多方評價,引導學生完善自我。通過諸多設計,集團徹底摒棄了唯分數論的陋習,實現了評價體系豐富化、評價標準多元化。
點評
教育集團立足“雙減”背景,以教育公平為追求,圍繞優秀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兒童“活潑潑生長”:通過良好育人環境、特色服務課程、創新實施路徑、多元評價機制等一系列舉措的疊加,積極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順應并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促進家庭和睦、社區和諧,有效緩解了教育內卷、家校矛盾等問題,有較好的實踐推廣價值。
【案例十】
“五字”工作法推進家校共育新實踐
——宿遷市泗洪縣實驗小學
“雙減”之后,宿遷市泗洪縣實驗小學積極作為,圍繞五個關鍵字,打造家校共育新空間。
突出“合”字,鏈接萬千家庭。學校開展“百校千師進萬家”活動,為推動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融合打下基礎。第一輪家訪全覆蓋,建立了“關愛檔案”,全面掌握全體學生的家庭情況和生活狀況。
突出“好”字,創新特色作業。學校通過推進“好作業”實踐,豐富作業的形式與種類,除學科類書面作業,增加了大量實踐類作業,如閱讀、體育、繪畫、調查、手工制作等。同時大力推行親子閱讀、親子勞動、親子運動、親子實踐等共育性作業,使健康生活理念、理想道德觀念滲透到家庭。
突出“共”字,建構共育平臺。以學校為主導、家長委員會為主體,構建家校社共同發展委員會,指導家長學校開展各類活動,包括邀請專家開設線下線上專題講座,線上既有每周一次的“家校共育”數字化平臺上的專家講座,又有不定期的心理學、教育學的專題學習。學校還聘請公安局、老莊社區等部門的負責人以及家長委員會成員參與學校管理,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模式。學校成立的“家庭教育指導”志愿者團隊走進社區,開辦“面對面”課程,與家長探討教育熱點;每周三走進“家有兒女”電臺直播節目,開展家教服務,至今播出150多期,受眾超過10萬人。
突出“享”字,暢通家校交流。學校邀請家長參與學校、年級、班級三個層面的讀書分享會,交流育兒經驗,探討學校發展之道,由此強化了家校教育共同體的建設。學校先后邀約了120位有專業背景的家長走上講臺,給學生們做防病防疫、安全教育、法律維權等講座,用好用足家長群體這一豐富的校外資源。
突出“愛”字,強化幫扶合力。除了推動家長開展互助聯盟活動,針對家訪中排查出的105名自閉、留守、單親、特困、殘疾五類兒童,學校制定“一生一策”,給予更多愛護,包括每月開展兩次幫扶活動,定期給特殊兒童家長做團體心理輔導等。針對特殊家庭出現的重大問題,學校會主動聯合社區、婦聯、教育主管部門合力解決。
點評
學校創新實踐“合”“好”“共”“享”“愛”五字工作法:組織老師全面家訪,摸清學生底數;布置特色作業,促進親子共成長;打造“家校共育”數字化平臺,推動形成協同育人新局面;邀請家長走進課堂,讓家長深度參與學校發展、學生成長;定期開展特殊兒童關愛幫扶,讓關心關愛的陽光雨露播撒到每一個孩子的心房?!拔遄帧惫ぷ鞣ǖ某掷m實踐,顯著改變了家長的教育理念,有效提升家校共育合力,促進了學生健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