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幸福美滿小家庭是和諧社會的細胞。
閱讀《習近平走進百姓家》一書,頗覺親切溫暖,這是總書記重視百姓家庭生活的生動故事,也是家風家教的溫情傳遞,更是樸素情感的有力表達。
我是一名作家,也是家庭教育巡講團成員。在浩瀚書海中發現此書,感覺眼前一亮。細品斟酌,感悟頗多。
細微之處見真情,最是“小事”暖人心。總書記心系千家萬戶,在祖國大地走村入戶,噓寒問暖,鼓舞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32個家庭的真誠講述,是群眾幸福感與獲得感的真實反映,是民心所向的力量凝聚。
北京東城朱茂錦一家,總書記和他們一起包餃子、拉家常;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馬軍武、張正美一家,夫妻哨所守邊33年,軍墾后代維穩戍邊,總書記夸他們了不起;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沙洲瑤族村徐解秀當年接過紅軍“半條被子”,2019年在湖南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徐解秀的孫子朱小紅家中看望。看到已經脫貧的朱小紅一家和鄉親們,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半條被子’的故事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情懷和為民本質。今天,我們更要堅定道路自信,兌現黨的誓言和諾言,同人民群眾風雨同舟、血肉相連、命運與共,繼續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一粥一飯、安危冷暖、家風傳承、脫貧致富、小康追夢,無不牽動總書記的心。“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這種心系民生冷暖的真愛,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真實詮釋。
家庭的和諧興旺是群眾幸福感的來源,《習近平走進百姓家》是家庭建設的示范讀本,將凝聚廣大百姓家庭的奮斗力量。
作為一名曾經的新聞工作者,我要為《中國婦女報》點贊。該報記者編輯以獨特而細膩的視角,記錄了總書記走入百姓家的點滴過往。紙質媒體因其特殊性,單篇報道難以達成持續影響,《喜訊捎給總書記》系列報道,文風樸實、真實生動、貼近生活,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將這個系列報道策劃出版成書,不僅讓廣大讀者感受到總書記的為民情懷,更展示了不同地域的家庭生活方式,也向讀者傳遞了風格各異的地域文化,達成了千萬家庭之間的雙向交流,是傳統媒體與時俱進的工作創新。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廣大鄉村家庭更需要精神的引領和文化的輸入。自2011年父母大學堂社會教育活動發起以來,我在全國各地巡講家庭教育、家風家教、青少年勵志報告、傳統文化等講座百余場;出版多部家庭教育作品,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2018年回鄉建設鄉村書院,致力于鄉村教育與文化發展。我們深耕鄉野,開展鄉土文藝匯演、農村家長課堂、家校協同研討、送健康下鄉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也向鄉村家庭宣講家風故事,希望激活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在以德樹人的下一代教育中,我們要以總書記家風家教的指示精神,引導下一代樹立家國情懷,培養忠孝之心,培養為社會服務的熱情。
今后,我也會在家庭教育巡講時向鄉村家庭講述《習近平走進百姓家》中總書記心系民生冷暖、情牽萬家燈火的動人故事,讓這本書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