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24日,日軍向蘇北鹽阜區發動掃蕩,魯藝華中分院教導主任、作家丘東平及戲劇家許晴在戰斗中犧牲,數十名學員遇難。這件事發生在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慶豐鎮北秦莊,又稱北秦莊慘案,實際犧牲三十多人,其中有八位女生。
組織干事李銳和戲劇系女生班班長姚蓮娟、副班長王海紋與方青萍、李馨、季慧、宋瑩、高靜8名不會游泳的女學員,因無法突圍敵軍的炮火,撤至十字河南岸“月子頭”處,為不失民族氣節,手拉手地跳河殉難,寫下了“八女投河”的悲壯一頁。
這些女生有一個共同特征,多半來自大城市,比如,姚蓮娟、王海紋、方青萍、李馨都來自上海,受過良好教育,家境較好,有的在來鹽城之前,已有了一份比較好的工作,為了內心那份認同的信仰,選擇這條辛苦且危險的路。當時,鹽城的生活不是一般的苦,交通不便,她們睡的是稻草地鋪,吃的是粗玉米粉和白薯干,條件艱苦,與以前的生活是天下地下的區別。
姚蓮娟烈士
這八位女烈士中,資料記載最多的便是姚蓮娟。從國人創辦的第一所女中——上海務本女中畢業后,她做過一年小學教員,對當時婦女地位低下的情況非常不滿,想用自己的努力喚醒女性的獨立意識。姚蓮娟后來考入暨南大學,《抗戰中的暨南身影》有這樣一句話:林維雁、姚蓮娟、鄭振鐸……抗戰中的暨南身影在前線、在后方、在抗戰中的不同角落。抗戰時期,姚蓮娟也是女大學生的典范。
后來,姚蓮娟成了華中魯藝戲劇系女生班班長,她既會演戲也會導戲。身邊人提及姚蓮娟,多數會想到她的大度和修養,她的仁厚與謙和。同學間產生了矛盾,姚蓮娟會幫助她們一一梳理,問題在哪里,應該怎么改正。
日常生活中,她主動幫同學們承擔過錯,愿意演沒有臺詞的群眾角色,后臺服裝、化妝等臟活累活都會搶著干,班長做得像媽媽一樣貼心,又因她演過老媽媽這個角色,同學們就直接叫她老媽媽。
王海紋烈士
王海紋,漂亮、活潑,戲也演得好,曾經做過啟秀中學副校長的陳霞琴曾說:其實,與茅麗瑛同一時期,從啟秀里涌現了一批愛國女戰士。像在文學造詣上與張愛玲、丁玲齊名的地下黨員關露,她曾擔任過啟秀女中高中部的國文教師,還有從啟秀一畢業就加入魯迅藝術學院,成為一名文藝戰士的王海紋,犧牲時年僅17歲。家境優越的王海紋,也因革命信仰來到鹽城。
方青萍烈士
方青萍畢業于上海中華職業補習學校國文班和幼稚師范,擅長彈鋼琴,曾在《神州日報》副刊上發表文章,與金叔民、鈕偉等人成立聯志和業余兩個讀書會。方青萍在給朋友黃菊年的信中寫道:“更檢討自己是否奔著先烈的遺志,菊年,萍的意志已堅決了,不久的將來,也要踏上他們的足跡而進了。”
季慧,海門人,父輩三兄弟做過黃埔軍校的教官或學生,在當時的海門比較有影響力,季慧在鹽城讀書時,父親季剛是江蘇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兼海門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大伯是做過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季方。
遺憾的是,還有四位女生的資料較少,她們的年華永遠定格在青春年少的時光里,她們精神的光芒一直溫暖著今天的人。八位殉難烈士在危難時刻表現出了偉大崇高的民族氣節和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是中國知識分子永遠的驕傲,也是全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