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婦兒是我一生的使命。”江蘇婦女兒童事業杰出貢獻者、江蘇省婦聯原主任秦素萍曾如是說。她曾被周總理親切地稱為“棉花姑娘”,在缺衣少食的艱苦年代,創下“金山銀山一擔挑,勇奪糧棉雙高產”的輝煌。1973年~1989年,秦素萍連續三屆擔任江蘇省婦聯主任(主席),她組織婦女積極參與經濟建設,設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專門機構,在她的帶領下,江蘇婦女工作不斷開拓創新,持續蓬勃發展。
光陰荏苒,在江蘇大地的田壟間,那些揮灑熱血汗水,將溫暖播灑在婦兒心間的故事一直在續寫。“秦素萍身上有一種干勁,她敢拼敢闖的精神、心系婦兒的情懷,值得我們新時代女性傳承發揚。”連云港曙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連云港市海州區新壩鎮小蕩村黨總支書記、婦聯主席徐瑤表示。2011年以來,她作為新壩首批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帶領村民成立了蔬果種植合作社,把綠色無公害蔬果銷往全國,帶動小蕩村數十名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增收。
奮斗在田野上
20世紀60年代初,全國的糧棉產量很低,了解到有些地區的孩子冬天沒有棉衣棉褲穿,時任啟東縣副縣長的秦素萍很心疼,暗自立下“要讓啟東老產棉區為全國做貢獻”的誓言。她發動啟東全縣干群,特別是廣大婦女群眾,甩開膀子干起來,除了培養大批科學技術骨干幫助群眾學好栽培技術,還總結并積極推廣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合理輪作、套作、間作的耕作制度,促進了糧棉雙增產。
當選江蘇省婦聯主任后,秦素萍根據江蘇棉花生產以婦女勞動管理為主的特點,在全省由點到面推開銀花賽,前后建立了十七萬個銀花組,為江蘇省成為全國第一個皮棉超千萬擔的省作出重要貢獻。
在徐瑤看來,“不斷摸索,不斷創新,不斷實踐”是前輩們留下的農村工作的寶貴經驗,她想接好這支“鄉村振興”的接力棒。2011年大學畢業后,徐瑤選擇了返鄉創業。創業之初,她承包了10畝土地種植西瓜,四處奔走學習農業種植技術,一有空便“泡”在田間地頭查看瓜苗長勢,飽嘗了風餐露宿的艱辛,也遇到過資金短缺、貨源和銷路不暢等困難,有虧有盈堅持了一年才穩定下來。“拓展市場銷路才是農產品發展的關鍵。”在實踐中,徐瑤逐漸積累了經驗。
憑著一股子拼勁、韌勁和闖勁,徐瑤堅守在家鄉的田野上,她培育出來的西瓜皮薄汁多、口感清脆鮮甜,長勢還特別好,創業一年,種植規模擴大到了30畝。“作為一名返鄉創業者,帶領鄉鄰共同致富是我的責任。”在事業有起色后,徐瑤沒有忘記自己的創業初心,她主動走入村民家中與鄉親們交談,鼓勵大家一起合作,打造規模化生產。
“一開始,村民的思想比較保守,認為種植高效經濟作物有一定風險。我就讓他們將土地流轉給我,一方面他們可以收土地租金,另一方面解決了他們外出務工的后顧之憂,來我這里打工還可以增收。”在徐瑤的帶動下,農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紛紛加入創業行動中來。2013年,徐瑤與十余戶村民成立了連云港曙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小蕩村承包了120余畝土地,開始了現代化生態種植養殖。合作社籌建蔬菜大棚60個,西瓜大棚80個,黑魚、季花魚養殖30畝,豆丹綠色養殖40畝,帶動周邊15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其中七成為農村留守婦女,村民收入大幅增加。
“我喜歡看到鄉親們收獲后的笑臉,也欣喜于和大家一起助力鄉村振興的成果。”徐瑤由衷地表示。
心系婦兒事業
秦素萍曾說,“婦聯工作就要‘實’字當頭,要有自己的陣地才能更好地服務婦女兒童。”1984年,為了提高婦女素質,她創建了省婦女干部學校。她還動員全社會籌集資金,建成了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和江蘇省兒童少年福利基金會,為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解決困境兒童上學、生活等方面的困難做了大量實事、好事。“讓窮苦的孩子都有學上。”這個樸素的愿望讓秦素萍在工作崗位上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而對于徐瑤來說,參與婦聯工作能夠讓她更好地扎根基層,發揮職能作用,服務農村婦女就業,守護留守兒童成長。
2017年年底,徐瑤開始參與村里的婦女兒童工作,“成立合作社入戶走訪的經歷讓我對村里的情況比較熟悉。”結合種植事業,徐瑤最先關心的就是婦女就業問題,“對村里的一些困難婦女,我們會給予技能幫扶,定期組織種植技能培訓,鼓勵她們到田間地頭學習技術,引導她們自主創業,或者來合作社就業增收。”
幫扶困難家庭子女也是徐瑤的工作重點之一。村里由爺爺奶奶照顧的留守兒童比較多,她積極建好用好婦女兒童之家,開設讀書角、活動區、教學室等場地,為婦女兒童提供學習、交流、娛樂的平臺,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除了捐贈課外閱讀書物,我們還會為困境家庭提供一些生活保障,包括幫助他們修繕房屋等。”徐瑤每年都會資助兩名困難大學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還積極幫助困難家庭解決上網課的難題,通過提供學習設備、技術指導等方式保障學習條件,讓孩子們能夠安心地投入學習。
為百姓做實事
1988年,秦素萍任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著力推動江蘇制定出臺相關地方法規,為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做了大量切實有效的工作。1994年離休后,秦素萍仍然心系婦女兒童事業,二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踐行自己的慈善理想,并將30余萬元家庭積蓄資助貧困兒童完成學業。2004年,中國兒基會授予秦素萍“春蕾勛章”;2008年,江蘇省兒基會授予秦素萍夫婦“慈善大使”稱號。
作為江蘇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徐瑤格外關注解決“一老一小”難題、幫扶弱勢群體、關愛婦女兒童、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等方面的民生實事工作。“我們要在基層一線落實好這些工作,才能讓老百姓感受到更多的收獲感和幸福感。”這些年,在積極組織農業種植、關愛婦兒活動之余,徐瑤仍常去農戶家坐坐,向他們請教農活技巧的同時,了解各家各戶的家庭情況及困難。
“踏踏實實種好地,讓家鄉的蔬果得到認可,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讓婦女兒童獲得更多幸福感”是徐瑤奮斗的目標。近年來,她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江蘇省勞動模范等稱號。
“秦素萍這樣的老婦聯人為婦女工作繪就了奮斗底色。”徐瑤表示,下一步,她將帶動身邊的返鄉大學生“抱團創業”,為鄉村發展帶來新理念、新思路。打響合作社品牌,以質興農,綠色發展。同時,持續做好農村婦女培訓,提升女性素養,實現家門口就業,并聚焦家庭教育工作,引導家長樹立正確家教觀,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支持兒童更好成長。
腳下有泥土,心中有百姓。從“棉花姑娘”到“慈善大使”,從致富“領跑人”到婦兒貼心人,婦女事業發展的征程上,她們接續奮斗步履不停,一路滿芬芳。
來源:《莫愁·智慧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