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芳華 蘇韻善美”。近年來,江蘇企業家姐妹們在“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中持續發揮生力軍作用,她們忠誠、堅韌、創新、慧雅,在擔當中前行,在美麗中綻放,展現出勇于創業、敢于創新、富于創造的時代芳華。
“百佳匯”專欄將持續報道江蘇優秀女企業家,講述巾幗奮斗故事,分享智慧,傳遞力量,激勵廣大創業女性攜手慧創、競放夢想,一起向未來!
用比頭發絲還細的金線將芯片與外部電路連通,這種工藝被稱為金線鍵合,是雷達組件所需,這種工藝難度極大,全部流程必須在顯微鏡下完成。本期“百佳匯”的主人公顧春燕就有這個本領,用一雙巧手,串聯起我國最尖端雷達的核心。
成為“針尖上的舞者”
一張素凈的娃娃臉扎簡單的馬尾辮,顧春燕看起來十分沉靜。2007年,顧春燕進入十四所,開始進行微組裝,從事低溫焊接工序的操作,她用尺子反復測量手腕抬起的高度,有時連坐公交車都在模擬動作,只為鍵合時,能讓金線拱起的弧度一致。
顧春燕很快在工作中脫穎而出,領到一把編號為1的小鑷子,與九個同事一起組裝起了,中國第一部,星載相控陣雷達中的上千個組件,裝配這個雷達的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并超期服役多年。
2009年年底,自動鍵合技術還處于調試階段,必須通過手動鍵合來完成一個緊急的批量生產任務。顧春燕自告奮勇報名參加,在老師傅的帶領下,她第一次單獨完成一套組件全部金絲和金帶的鍵合。她清楚地記得,一共是974根金絲、101根金帶。
她完成了許多自動化設備無法實施的極限工藝操作,為微波模塊小型化、輕量化奠定基礎。顧春燕由此成為手工鍵合資深專家,被贊譽為“針尖上最美的舞者”。
為雷達“點睛”
雷達號稱三軍之眼,雷達天線陣面就像眼睛的視網膜,視網膜上分布的一個個既細小又精密的“細胞”,便是雷達組件。顧春燕的工作就是在高倍顯微鏡下,利用比頭發絲還要細的金線,將“細胞”內的各類芯片連通激活。
1克黃金拉出10微米直徑,661米長的金線,粗細大概是頭發絲的八分之一,用這樣的金線來鍵合雷達收發組件,這種極致要求來自太赫茲雷達,是未來戰場上,對動態目標探測成像的“殺手锏”。
“我的操作空間是在指甲蓋大小,近30層的基板上,完成近百個芯片的貼裝,以及上千根金絲的穿針引線。實現芯片內,一粒灰塵大小的互聯互通,筆筆‘點睛’,稍有不慎,前功盡棄事小,最主要的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操作水平直接決定了產品質量。”
這場焊接不用焊槍,沒有火星,高倍顯微鏡下,6萬赫茲的振動頻率,通過顧春燕右手的輕輕觸碰,中國最尖端雷達設備的收發組件,就這樣一點點串聯起來。
為了錘煉技藝,顧春燕每天工作時,幾乎不喝水、不去洗手間,數小時始終保持同一個姿勢,堅持不懈形成了穩定的“肌肉記憶”。近年來,她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微組裝技能競賽,均以絕對優勢奪魁。
給芯片做“心臟搭橋手術”
2014 年,在高分三號衛星研制的關鍵階段,需要通過鍵合工序,將一塊芯片上已經連接好的幾千根線條當中的一條割斷,再連接到另一塊器件上,這場雷達“心臟搭橋手術”就是由顧春燕負責操刀完成的。
在試裝過程中,顧春燕創造性地將劈刀打薄并旋轉90度安裝,將芯片傾斜15度角順利鍵合。然而,整機測試時發現,雷達訊號比預計的要微弱。
改制芯片起碼需要半年,會拖延研制進度,并錯過發射窗口期。經過反復論證,唯一可行的方法只有實施,比前一場難度更大的“手術”,她屏住呼吸,把現場15微米的硬質針頭,用酸微腐蝕方法變細作為“手術刀”,順利地完成了“手術”,并最終通過試驗。
2016年10月,搭載著“超級透視眼”的高分三號衛星成功發射。從此,穿過雷雨、濃霧,我國衛星遙感水平實現了新的跨越。
2019年成立的“顧春燕大國工匠創新工作室”和微組裝工匠學院,已面向全行業開設微組裝精品課程。目前已培養了上百名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江蘇省技術能手。
“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顧春燕滿腔熱忱,她會不斷“上新”技能,在強國強軍事業新征程中,頂起“半邊天”,闖出一條路。